
一天,少年杨东峰趁进城的机会,把“废金属”带到碑林博物馆找到戴应新先生。戴先生恰好是个文物考古专家,一看到这块像猫又像虎的“废金属”就此激动不已。根据他多年积累的考古经验,戴先生断定它是一枚十分罕见的虎符。在戎马倥偬的古代,虎符一经发出,就意味着“烽火连天刀戈现、血流成河鬼神惊”。结合出土地点和虎符上面的铭文,戴先生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:这枚虎符属于战国时代,是秦国的秦惠君授予杜县将领的,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,是一件非常有文物和历史价值的稀世珍宝。根据这枚虎符的来历,戴先生给它取名为“杜虎符”。
“杜虎符”全长9.5厘米,高4.4厘米,厚0.7厘米。符身上从虎颈至虎腿有错金(在金属器物上用黄金镶嵌出文字或花纹)铭文9行40字:“兵甲之符,右在君,左在杜,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,必会君符,乃敢行之。燔燧事,虽毋会符,行。”这段铭文的意思是说:调遣军队的兵符,右半片在国君手中,左半片在杜县。凡是用兵50人以上,必须与君主保管的右半虎符扣合,才能够调兵遣将。但如果遇到烽火连天紧急报警的特殊情况,不用合拢两片符,也可以用兵。

虎符,也叫兵符,是古代兵权的象征,也是沙场点兵所使用的凭证。虎符一出,必有战事,所以说“此物一出鬼神惊”。尽管“杜虎符”只有一个拳头大小,人们甚至需要透过放大镜进行研究观赏,但是它那生动传神的造型、精妙绝伦的错金工艺,以及悠久传奇的历史,仍然让人感叹不已。它从遥远的战国时代一路走来,经历了漫长的2500年的历程,在它的身上不知道记载了多少天地撼、鬼神惊的战争故事。如今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,仿佛在回味着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……
通过考古发掘,专家们发现,历史上虎符的形状、材质、刻铭方式等也有很多变化。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,当时采用青铜制成,上面刻有铭文,以说明用兵的地区、范围、权限等。最初,虎符上的铭文位于符的左右两侧,两侧文字相同,不用合符就可通读。比如这枚“杜虎符”,少年杨东峰捡到时虽然只有左半片,但它上面的铭文无论是文字还是表意都非常完整,由此可以推断,虎符右半边的文字与此相同。虎符是兵权的象征和调动军队的有效凭证,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连考古专家们都说,每一枚虎符都散发着杀伐之气,渗透着刀光剑影,虎符一出鬼神惊!